期刊信息
Navigation

刊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
主办: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ISSN:0253-2778
CN:34-1054/N
语言:中文
周期:月刊
被引频次:29825
数据库收录:
中文核心期刊(2017);CA化学文摘(2013);CSCD中国科学引文库(2019-2020);美国剑桥科学文摘(2013);统计源期刊(2018);文摘杂志(2013);期刊分类:大学学报

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中国科学传统及其世界意义

来源: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09-07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严格意义上的科学,即逻辑、数学和实验紧密结合的知识体系,诞生于近代之欧洲,追寻其历史而有古代科学之说。科学的源头被追溯到古代希腊文明,并因而有“古希腊科学”。在文

严格意义上的科学,即逻辑、数学和实验紧密结合的知识体系,诞生于近代之欧洲,追寻其历史而有古代科学之说。科学的源头被追溯到古代希腊文明,并因而有“古希腊科学”。在文明比较的意义上,人们也谈论“古阿拉伯科学”、“古印度科学”和“古中国科学”等诸多古代科学。可以这样谈论的理由在于,直到15世纪末,东方人和西方人大体一样,都各自企图解决同样性质的问题,而均未很好领悟和自觉掌握我们今天所熟悉的科学的方法和精神。 按照英国科学史学家李约瑟的全球科学观及其“世界范围起源律”[1],诞生在欧洲的近代科学是各古代科学汇流的结果。在公元前5世纪前后印度、中国和希腊三个文明中心率先产生了理性的科学文化。在古希腊科学繁荣和近代科学诞生之间的千余年间,希腊科学衰退而阿拉伯科学和中国科学兴旺发达,并且正是希腊科学传统和中国技术传统在阿拉伯汇合并渐次传往欧洲而促成了科学的诞生。 科学诞生后的继续发展是一个科学世界化的过程,各文明区的科学近代化都是这个科学世界化总进程中的一部分。各文明孕育的古代科学也是接受和发展世界化科学的基础,因为科学规律不因发现它的民族而异,差别主要在表达形式和自然观方面。中华悠久文明中的科学传统,其科学成就、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不仅对科学的诞生和成长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而且有可能对科学的未来发展提供启示。 1 历史悠久的中华文明 中国地处欧亚大陆的东端,从青藏高原延伸到太平洋。4 000万年前的青藏高原是一片海洋,1 000万年前升起为陆地,在数百万年前才隆起成为高原,气候由温暖湿润变得干旱寒冷。发源于这里的黄河和长江分别蜿蜒而流入大海,自远古以来中华民族就繁衍在这两河流域。从中国全域看黄河流域的气候环境比长江流域严酷得多,从全球看东亚两河流域所要应付的自然环境的挑战要比西亚两河流域和北非尼罗河流域的挑战严重得多。而正是这天赐的“挑战”,给予了这里的人们发挥其潜在的创造才能的机遇,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 在当今中国领土范围内,已发现的古人类化石有:200多万年前的四川巫山人和湖北建始人、170多万年前的云南元谋人、115万年前的山西蓝田人、50万年前的北京人、35万年前的江苏南京人、30万年前的安徽和县人、20万年前的陕西大荔人和湖北长阳人、10万年前的山西丁村人和3万年前的北京山顶洞人等①人类起源地可区分为人科起源和智人起源,对于人科起源于700万—500万年前的非洲并在150万年前作为直立人离开非洲而走向世界各个角落无大异议,而关于智人(现代人)起源则有非洲起源说和多地区进化说,多数人类学家主张非洲是现代人的故乡,少数人类学家主张现代人在欧亚非各自起源。按非洲起源说,现代人的祖先可追溯至约20万年前非洲的一个女人,约在10万年前她的后代们开始沿海路和陆路南北两条路线走出非洲。南线自北非经阿拉伯半岛沿海至印度并进而到达东亚和大洋洲,北线自北非经地中海东岸至近东并进而达到欧洲和东亚。北京人也可能不是当今中国人的祖先,我们的祖先或许是几万年前到来的非洲智人的后裔,他们从西北和西南进入中国境内,如青海柴达木盆地的小柴旦湖古人类遗址。约1万年前,现今中国的广大地域已经进入了新石器时代,采集狩猎遗迹遍布中国的东北北部、内蒙古、新疆和青藏高原;畜牧、农作遍布华北、东北南部、华中和华南;主要农作区在土质松软的黄河流域(种植粟米等作物)和长江流域(种植水稻等作物)。 中国境内的新石器文化遗址数以千计,迄今发现较早期的著名文化遗址,在黄河流域有中游的裴李岗文化(约公元前70—公元前49世纪)、仰韶文化(约公元前50—公元前30世纪)和中下游的龙山文化(公元前29世纪—公元前20世纪),在长江流域有下游的跨湖桥文化(公元前60世纪)和河姆渡文化(公元前50世纪)。迄今已发现的文化遗址中,黄河流域的多于长江流域的,并且与传说时代有所对应,如裴李岗文化之与伏羲时代、仰韶文化之与炎黄时代、龙山文化之与禹夏时代。 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业绩大体上有了考古证据的支持,夏(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6世纪)、商(公元前16世纪—公元前11世纪)、周(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256年)三代的历史面目也越来越清楚。自秦(公元前221—公元前202)统一中国以降,虽有汉(公元前202—220)及之后的三国(公元220—公元280)、两晋(公元265—公元420)和南北朝(公元420—公元589)300多年的分裂以及隋(公元581—公元618)、唐(公元618—公元907)之后五代十国(公元907—公元960)的短期分裂,直到宋(公元960—公元1279)、辽(公元947—公元1125)、西夏(公元1032—公元1227)、金(公元1115—公元1234)四方对峙并存,和接续的元(公元1271—公元1368)、明(公元1368—公元1644)、清(公元1644—公元1912)三朝

文章来源:《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 网址: http://www.zgkxzz.cn/qikandaodu/2020/0907/335.html


上一篇:对批评的答复
下一篇:疏解交通压力不能光靠收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