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信息
Navigation

刊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
主办: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ISSN:0253-2778
CN:34-1054/N
语言:中文
周期:月刊
被引频次:29825
数据库收录:
中文核心期刊(2017);CA化学文摘(2013);CSCD中国科学引文库(2019-2020);美国剑桥科学文摘(2013);统计源期刊(2018);文摘杂志(2013);期刊分类:大学学报

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中国科学传统及其世界意义(2)

来源: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09-07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中国基本上是中央集权的君主制国家。这就是中国科学理性产生和发展的基本文化环境。梁启超在其《中国史叙论》(1901年)一文中,以时间和空间的结

,中国基本上是中央集权的君主制国家。这就是中国科学理性产生和发展的基本文化环境。 梁启超在其《中国史叙论》(1901年)一文中,以时间和空间的结合论历史,将中国的历史划分为中国之中国、亚洲之中国和世界之中国三大时期。自黄帝以迄秦统一是中国之中国,即中国民族自发达、自竞争之时代。自秦统一至清代乾隆末年是为亚洲之中国,即中国民族与亚洲各民族交涉频繁和竞争最烈之时代。自乾隆末年以降是为世界之中国,即中国民族同全亚洲民族与西人交涉竞争之时代。这里的“中国民族”,在其《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势》(1902年)一文中,代之以“中华民族”。“中华民族”这一称谓,就源于梁启超的这一创造。 2 百家争鸣的理性之光 元谋人已学会用火,蓝田人使用石英石打制的工具,北京人已能保存火种,山顶洞人已人工取火。河姆渡遗址有木屋、水井、稻谷、陶猪和漆碗等,半坡村遗址有粟粒和彩陶。仰韶文化属于陶器时代,而龙山文化则属于早期铜器时代。山西陶寺有世界最早的古天文台遗址,安徽禹墟有规模宏大的祭坛。 公元前11世纪的殷周之际形成了“卦爻”体系,公元前8世纪西周末年的太史伯阳父又提出“阴阳”、“五行”学说②据《国语》记载,西周末年宣王和幽王时的太史伯阳父,以阴阳二气论地震“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国语·周语上》)。以五行论和实生物“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国语·郑语》)。 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公元前221)的周王室失去了对诸侯国的控制权,百余诸侯国之间频繁征战形成所谓的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即齐、宋、晋、秦、楚五霸和齐、楚、燕、韩、赵、魏、秦七雄。政治权力的分散提供了人才流动的机会和自由思想的空间,百家争鸣的稷下学宫在齐国应运而生。齐桓公田午出于政治需要,标榜“尊贤至士”以招揽治国人才。各派著名学者荟萃齐都稷下,“不治而议”的士人出谋划策、制造舆论。各诸侯国国君争相效仿田齐养士,士人得以像鸟儿“择木而栖”那样选择国君。魏人商鞅离魏就秦,齐人邹衍离齐就燕。齐宣王时期的稷下学宫“数百千人”,不同政见和不同学术观点兼容并包,各家各派的学者都同样受到礼遇。与齐威王和齐宣王政见不同的鲁人孟轲两次赴稷下讲学,倾向法家思想的赵人荀况三为稷下学宫祭酒。 百家争鸣时代是德国思想家雅斯贝斯(Karl Jaspers)所谓的枢轴时代(Axial Age,公元前800—公元前200),几大古代文明的文化经典几乎同时在此期间形成。中国、印度、波斯和希腊的哲人们的著作,为各自的文明定下了文化基调。德国思想家沃格林(Eric Voegelin)的多卷本巨著《秩序与历史》,给予中国文化在枢轴时代所出现的思想跃进以很高的评价。思想的自由造就了一批杰出的思想家,形成了儒、墨、道、法、阴阳、名、纵横、杂、兵、小说诸家。各家之间的彼此诘难和互相争鸣,形成中国思想和文化最为辉煌灿烂的时代。其思想自由竞争的精神,成为后世历代士人效法的典范。 百家争鸣时代最重要的文化遗产是五部经典的形成,即保存有丰富的中国上古历史资料的《诗》、《书》、《礼》、《易》、《春秋》,相传为鲁人孔丘整理并用于教学。宋人庄周及其后学的著作集《庄子》,首先称它们为“经”并谓《诗》以道志、《书》以道事、《礼》以道行、《易》以道阴阳和《春秋》以道名分。这五经中的《易》尤为重要,成书于战国时期的解《易》著作《易传》,系统阐发了百家共识的天人合一观。历史学家钱穆认为,天人合一观是整个中国思想的归宿,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对世界的最大贡献。 在百家争鸣中殷周以来的思想观念经历了一次理性的重建。信仰的“天命观”转向了理性的“天道观”,亦即人格神的“主宰之天”开始自然化和人文化。这种理性重建区分了“天道”和“人道”,“仰观天文,俯察地理”的观察精神通过《易传》的传播而得以发扬。春秋郑人子产、春秋楚人老子和春秋鲁人孔子先后倡导人道要遵循天道和顺应自然的“则天说”,战国鲁人子思和战国鲁人孟子相继阐明了人类要参与并帮助自然演化的“助天说”,战国赵人荀子则提出人类要依据自然规律驾驭自然的“制天说”。于是有“人性”和“物理”的分途而治,“生成论”③“生成论”主张万物都是从唯一的本原生成的,在《道德经》中表述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在《易传·系辞上》中表述为:“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成大业”。这种连续生化的思想发展到北宋形成两种不同的生化模式,邵雍的先天图和周敦颐的太极图,由于朱熹的阐释和推广,持续影响中国古代学术思想近千年的变化观、“感应论”④“感应论”主张事物以气为中介相互关联。荀子的“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且有义,故为天下贵也”(《荀子·王制》)。为感应论建立了气论基础。《易传》提出感应原理的最初形式,《易传·咸卦·彖》有“二

文章来源:《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 网址: http://www.zgkxzz.cn/qikandaodu/2020/0907/335.html


上一篇:对批评的答复
下一篇:疏解交通压力不能光靠收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