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信息
Navigation

刊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
主办: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ISSN:0253-2778
CN:34-1054/N
语言:中文
周期:月刊
被引频次:29825
数据库收录:
中文核心期刊(2017);CA化学文摘(2013);CSCD中国科学引文库(2019-2020);美国剑桥科学文摘(2013);统计源期刊(2018);文摘杂志(2013);期刊分类:大学学报

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哲学实践:阿尔都塞对列宁哲学的解读(5)

来源: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1-28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通过上述两个方面表明,在阿尔都塞的视域中,列宁正是基于哲学实践,在对黑格尔哲学的解读中坚守了无产阶级的阶级立场,并形成了无主体的历史观。

通过上述两个方面表明,在阿尔都塞的视域中,列宁正是基于哲学实践,在对黑格尔哲学的解读中坚守了无产阶级的阶级立场,并形成了无主体的历史观。列宁的这种哲学实践,拒斥了各种人道主义的理论主张和对马克思主义异化理论的过度抬高,因此,符合阿尔都塞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主义阐释。阿尔都塞的目的就在于“以结构性的历史建构消解了历史主体,使历史成为一个无主体的过程以消解人本主义”,〔16〕从而为阿尔都塞针对法国共产党内各种人道主义思潮进行批判提供了理论指导。

四、结语

从阿尔都塞写作《列宁和哲学》的时代背景来看,阿尔都塞对列宁的解读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其初衷是为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拒斥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蔽障。但从整体上而言,阿尔都塞的理论也呈现出很大的局限性。在马克思主义中将哲学和科学人为分割,不过是《保卫马克思》中意识形态和科学“断裂说”的另一个版本,阿尔都塞强调哲学相对于科学的落后性带有独断论的危险。阿尔都塞对恩格斯实证主义观点的评价是不正确的,为了提升列宁的哲学思想而刻意贬低恩格斯的贡献也是我们不认可的。在此,沙夫的评价或许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阿尔都塞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引发了混乱,制造了科学进步的假象,其本质乃是对实证主义的简单模仿。”〔17〕

[1]宋凯旋.阿尔都塞论马克思对黑格尔哲学的“颠倒”[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9(3):120-125.

[2][3][4][5][7][9][10][11][14][15][法]阿尔都塞.列宁和哲学[M].杜章智,译.台北: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0:44、45、23、50、55、69、71、71、146、147.

[6]列宁全集(第18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30.

[8]列宁全集(第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363.

[12][13]列宁全集(第5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151、203.

[16]刘怀玉,张一方.从政治经济学批判哲学方法到当代空间化社会批判哲学[J].学术交流,2019(3):35-47+192.

[17]颜岩.人道主义还是结构主义——沙夫对阿尔都塞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的批判[J].马克思主义于现实,2019(3):100-106.

面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人道主义思潮和法国共产党所秉持的异化哲学的指导思想这一现实境况,作为法共内部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阿尔都塞试图通过回归列宁哲学的方式,在理论上回应马克思主义哲学面对的危机和挑战。阿尔都塞的方案“可以被归结为一种用结构主义的解释模式对主体性哲学进行限定,进而以‘结构’取代主体的阐释路径”,〔1〕这种解读和阐释的特点体现在,在哲学与科学、哲学实践与实践哲学的关系中,阿尔都塞都试图通过列宁的视角来重新看待无产阶级和阶级斗争,从而将政治视为一种基本的视域,并以此为依托,不断地为阿尔都塞自己的科学主义主张和结构主义哲学奠定基础。一、“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哲学落后于科学”:阿尔都塞解读列宁哲学的缘起阿尔都塞对于列宁哲学的解读,是基于马克思主义中哲学和科学的关系问题出发的。阿尔都塞认为,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提出,要把“从前的哲学信仰清算一下”,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最后一条中提出,不仅要解释世界,而且要改造世界。给人的感觉是,马克思即将诞生出一种新的哲学。但是直到恩格斯在《反对杜林》这一由于政治和意识形态的原因而重新发表的哲学著作中间,是一段长时间的哲学空白和哲学沉默,从1845 年持续到1877 年(1888 年《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首次公开发表)。因此,阿尔都塞认为《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所要宣布的东西,并不是要提出一种新的哲学,而是要提出一种新的科学:历史的科学。上述长期的空白就由科学不断地充实进来。因此,马克思“必须宣布彻底废除一切现存哲学,以便给马克思科学发现的理论酝酿工作以优先地位”,〔2〕这种“废除哲学”的观点就体现在《德意志意识形态》里。阿尔都塞认为,马克思之所以提出要废除哲学,是因为在马克思那里,哲学就呈现为一种意识形态,像梦一样神秘化,从而远离了具体的历史进程和人们的具体生活。作为对意识形态的揭蔽过程,科学就出现了;然而首要的意识形态就是哲学的意识形态,因此,科学就作为哲学的对立面出现。科学“通过破坏那些掩盖现实的各种意识形态把它揭示出来的行动所获知的这个现实本身,而在这些意识形态中首屈一指的就是哲学”。〔3〕因此,马克思的理论革命并没有产生一种新的哲学,而是产生了新的科学,从而成了“认识论上的断裂”。马克思的历史科学取代了作为意识形态的历史哲学,从而开创了第三个科学大陆即历史的大陆。但是马克思的这种认识论的断裂,并不是一种瞬息而逝的事件,而是一种持续的断裂过程。阿尔都塞用列宁关于国家和阶级的关系类比了哲学和科学的关系。正如国家并不是一直都存在,只有到了阶级社会才能被人们认识到一样,哲学和国家一样,也不是一直都存在的,只有到了科学产生的时候,才能够被人们认识到。正如黑格尔所说的,哲学的猫头鹰要等到黄昏的时候才会起飞。哲学为科学的诞生提供了最初的形式,但新哲学的完全诞生,却通常发生在科学革命之后。在阿尔都塞看来,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包括了哲学和科学,其中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而科学则是历史唯物主义,但是二者并不是同时产生的,真实的情况是哲学落后于科学,何以如此?阿尔都塞在黑格尔哲学的影响下认为,“哲学的改造总是伟大的科学发现的回响。因此,在本质上,这种改造总是发生在事件之后。正因为如此,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哲学落后于科学”。〔4〕这种理论上的困难会导致知识分子的理论“是意识形态的老古董”,并且在知识分子的理论中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占据了主导地位。正是在这种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作用下,知识分子反而会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进行歪曲和诽谤,阿尔都塞认为这本质上其实是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上的阶级斗争和文化霸权的后果的体现。为此,阿尔都塞总结并提出了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三个推论。第一,科学发现会引起在哲学方面的某种影响,对哲学产生改组或重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最后一条已经对此进行了预示,但可能是过早的预示。第二,在马克思那里,哲学落后于科学的明显的证据是,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到《反杜林论》的发表,中间相隔30多年。第三,如果上述两点都成立,那么我们可以从科学的著作中找寻哲学的要素。正如列宁所讲的,要从马克思的《资本论》中寻找马克思的辩证法,也就是马克思的哲学,这也是阿尔都塞一直强调要解读《资本论》的原因之一。通过上述推论,阿尔都塞认为可以解释关于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哲学上的一些问题:马克思没有写出辩证法和哲学专著并不是他没有时间;恩格斯基于反对杜林而在哲学上的仓促应战,并不是意识形态论战的临时起意;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中,被迫利用敌人的武器回敬敌人从而显示出某种哲学上的局限性——他们的共同和最终的原因是:“时机尚未成熟,黄昏尚未来临”,“哲学是不可缺少的,但是没有必要的落后是不能诞生出来的”。〔5〕基于哲学相对于科学落后的必要性,我们可以正确看待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各种理论失误。无论是经济主义、教条主义、人道主义、经验主义等等,这些理论失误和偏向都是基于哲学必要的落后这一原因导致的,因此,这些理论失误的出现就成为必然的了。但在阿尔都塞看来,哲学不可能一直落后下去,当哲学的黄昏到来的时候,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猫头鹰就要起飞了。而列宁主义的诞生生逢其时,并将表明哲学的完善和完成。二、“列宁提出了一种完全不同的哲学实践”:列宁哲学的核心阿尔都塞将“哲学实践”视为列宁哲学的核心,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在列宁那里,哲学与科学不同。阿尔都塞认为,在列宁那里最重要的一个论点是:哲学不是科学。这首先表现在物质范畴的哲学定义和科学定义之中。阿尔都塞认为,物质范畴所表现出来的科学和哲学的区别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来说非常重要。科学的物质范畴随着科学知识的更新而改变,虽然同样是一个物质范畴,但是它所表达的含义和内容是随着科学知识的更新而变化的。但这样一点,对于哲学的物质范畴来说并不适用。在列宁那里,“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6〕哲学的物质概念并不发生变化。以这种区别为依据,列宁能够正视物理学中所出现的危机。这种危机所反映的情况,不过是物质概念的内容和含义的更替而已。“物质没有‘消失’,只是物质的科学概念在内容上发生了变化,而且它在将来任何时候都要继续发生变化。”〔7〕这样一来,由科学知识的更新所导致的物理学危机,并不能够成为哲学的危机。物理学的危机只是需要一种与它相适应的哲学形式而已。在阿尔都塞看来,列宁把科学和哲学进行区分,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列宁反对经验主义和实证主义的立场,这种立场体现了列宁的可贵之处,即处身于经验主义的问题域中提出了反对经验主义的哲学命题。其次,在列宁看来,哲学斗争不是历史而是政治。恩格斯在《费尔巴哈论》中提出了一个观点,就是把哲学倾向之间的斗争看作是哲学历史的呈现。也就是说,哲学史就是哲学斗争。列宁在此基础上提出,哲学没有真正的历史,哲学的本质就是无。通过哲学,我们看到的只是一个哲学家对于另一个哲学家的反对和重复,马克思对黑格尔哲学的颠倒也属于这种重复之一。如果说哲学中什么也没有发生,那就意味着哲学没有认识对象和知识对象。科学不断前进和发展,是因为科学具有自己的知识对象,哲学则无法获得同科学一样的效果。因此,在阿尔都塞这里,列宁把哲学看作哲学斗争,哲学就是一种“无”。在哲学的剧场中,这种反复的颠倒和对立,并不是无意义的。在各种哲学立场的冲突之中,会看到权力的效果。一种哲学思潮和观点对于另一种哲学思潮的取代,体现的是一种文化权力和思想权力,这种权力不过是对更为基础的权力的反映。因此,哲学的作用明显地体现在政权之中,哲学观点的更替只是政权更替的反映。哲学斗争背后,我们应该看到政治斗争和权力斗争。阿尔都塞认为,正是在这一点上列宁超越了恩格斯。阿尔都塞认为,恩格斯从来都没有超越《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实证主义观点。恩格斯晚年认为,哲学应当让位于科学,哲学只有一个对象,这就是辩证法。这种辩证法体现在两个方面:自然界的规律和思维的规律。也就是说,在这种辩证法的一个方面中,自然科学也能够提供。那么给哲学留下的地盘,就只剩下关于思维的一般规律。并且这种关于思维的规律的辩证法,通过自然科学也能够达到。这样一来,哲学和科学就没有分离,实证主义就会产生。而在列宁那里,哲学和科学是有所区别的,不能用科学来解释哲学。再次,列宁提出了哲学中的党性原则:从阶级斗争理解哲学斗争。阿尔都塞认为,正如柏拉图一样,伟大的哲学家总是知道如何划分界限,而列宁正是这样做的。列宁认为,在正确的思想和错误思想之间,要划清界限。在列宁那里,哲学被称为“错误道路中的错误道路”。据此列宁提出了哲学中的党性原则。哲学中的党性就表现为一种哲学倾向反对另一种哲学倾向的斗争,“要求在对事变做任何估计时都必须直率而公开地站到一定社会集团的立场上”。〔8〕阿尔都塞将列宁的党性原则解读为“哲学展现阶级斗争,即政治”这句口号。因此,在强调了哲学和科学的关系之后,阿尔都塞继续探讨了哲学和政治之间的关系。“哲学是政治在一定领域面对一定现实、以一定方式的继续。哲学在理论领域,或者更确切地说,同科学一起展现政治;反过来,哲学在政治中,同从事阶级斗争的阶级一起展现科学性。”〔9〕因此,哲学总是受到一种双重展现的限制。也就是说,哲学既受到了政治的限制,也受到了科学的限制。阿尔都塞认为,关于哲学和科学的关系,我们可以在恩格斯那里有所发现,但是关于哲学和政治的关系,却只有列宁的创造性成果,列宁构成了恩格斯观点的重要补充。在这种情况下,政治和科学预示着一种新的哲学实践的出场。这种哲学实践与旧哲学那种“全面否定”实践的哲学沉思是有区别的:那种全面否定的哲学成了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统治阶级借助于其否定性,否定了自己的统治事实。这种新的哲学实践是由马克思的科学发现所引起的,由列宁所完成的。马克思的历史科学所导致的科学认识,在哲学中的影响就是,否定了那种把哲学凌驾于政治之上的幻想。在马克思历史科学影响下的哲学实践中,政治是哲学的限制。因此,回过头来,我们才能够正确认识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最后一条的含义。这一条的含义并不是要将哲学废除,并不意味着一种新的哲学对旧哲学的替换。马克思主义并不是一种新的哲学,也不是一种实践哲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是科学”。〔10〕这种科学对哲学产生的影响就是,将马克思主义视为一种哲学实践。“马克思主义并不是一种(新的)实践哲学,而是一种(新的)哲学实践。”〔11〕因此,《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最后一条的含义就在于,马克思并没有倡导一种哲学和理论,也没有提出一种传统意义上的实践,而是指明马克思主义是一种新的哲学实践——改造世界的哲学实践。阿尔都塞认为,列宁的《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正是哲学实践的显著体现。列宁认为,在哲学与政治的差异上,哲学是一种以理论方式进行政治介入的实践。因此,在哲学这里表明了两个领域,即政治的领域和理论的领域。在政治的领域中发挥作用的是阶级斗争实践,在理论的领域中发挥作用的是科学实践。因此,所谓的哲学实践不过是政治领域的实践和理论领域的实践的结合。因此,哲学总是某种阶级立场的体现,它具有显著的党性。对于哲学自身的这一性质,哲学实际上总是对其进行自我否定,这种否定在唯心主义哲学那里更加显著。作为一种对世界解释的哲学唯心主义,总是否认自己持有阶级立场和党性。这实际上是一种意识形态的遮蔽效果,而确认哲学的阶级立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哲学革命所在。三、解读黑格尔:阿尔都塞视域中列宁哲学实践的意义阿尔都塞认为,哲学是理论中的政治,因此,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哲学就是政治。他实际上也是从政治实践的角度来看待哲学的。列宁在1914 年和1915 年期间阅读了黑格尔的哲学著作,从而对于战争和政治实践起到了显著的影响作用。阿尔都塞认为,今天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分裂和矛盾,需要我们重新看待列宁在黑格尔面前的态度,进而从列宁和哲学的关系中解读出其重要的政治意义。一方面,阿尔都塞认为列宁提出理解黑格尔需要理解《资本论》,在哲学实践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就列宁对黑格尔的态度而言,阿尔都塞列举了两个主要的事实。第一个事实是,列宁在早前并没有阅读黑格尔的著作,但是当列宁写作《什么是人民之友》的时候,却强调了对黑格尔哲学的明确反对。列宁并不认可马克思主义是黑格尔意义上的辩证法,甚至认为马克思的方法与黑格尔的方法是截然相反的。在马克思谈到自己“卖弄”起黑格尔的地方,列宁重点强调,这是一种表达方式,而不是理论的实际内容和本质,并且这种表达方式,实际上也是由马克思主义学说的起源造成的。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哲学思想仅仅作为起源对马克思产生影响,而并不影响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本质和内容,这样也就不可把理论的起源当做理论本身的错误。列宁关于黑格尔哲学态度的第二个事实是与第一个事实截然相反的。这是一种支持黑格尔哲学的列宁。与1894 年的列宁不同,1915年的列宁回到了黑格尔。列宁甚至明确断言,不理解黑格尔的逻辑学就无法理解《资本论》的深刻含义,“半个世纪以来,没有一个马克思主义者是理解马克思的”。〔12〕阿尔都塞认为,如果将列宁的这个观点应用于列宁自身,我们将会看到,1915年之前的列宁由于没有读到黑格尔的著作,因而似乎也不算是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但是在阿尔都塞看来,实际上可能并不是这样。列宁这里的重点并不是对黑格尔哲学的支持,而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新思考。当列宁说需要读黑格尔的哲学著作,才能理解马克思的《资本论》的时候,列宁实际上讲的是黑格的推理的分析会使人联想起马克思对黑格尔的模仿。从黑格尔的逻辑学那里,我们可以发现马克思怎样卖弄起黑格尔来。通过阅读黑格尔,我们才能够发现,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如何把黑格尔主义的神秘外壳揭掉。因此,列宁对黑格尔的态度并不是肯定的,和之前一样是否定的态度。列宁所说的是,需要对黑格尔的全部逻辑学进行钻研和理解,实际上是研究和理解黑格尔哲学的唯心主义和错误之处,以便正视马克思《资本论》中的哲学革命。当我们理解了黑格尔的不足以及其局限性之后,我们才能够看出马克思《资本论》的伟大。这样一来,列宁对黑格尔的态度是前后一致的。然而,列宁在早期并未阅读黑格尔的著作,他如何能够得出对黑格尔评价的正确性的结论呢?阿尔都塞认为,列宁理解黑格尔并不需要直接介入黑格尔的著作中去,列宁对黑格尔评价的出场路径是:通过理解马克思,列宁理解了黑格尔。如果我们顺着列宁的思路走下去,我们可以说不钻研和不理解《资本论》,也就无法理解黑格尔,以至于半个世纪以来,没有一个人是真正理解黑格尔的。正是由于通过《资本论》,我们才能够发现黑格尔的神秘外壳和合理内核所在。另一方面,列宁对黑格尔的唯物主义解读,契合了阿尔都塞主张的“历史无主体”思想。阿尔都塞认为,列宁非常欣赏黑格尔关于论述“绝对观念”那一章,并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在黑格尔这部最唯心的著作中,唯心主义最少,唯物主义最多。”〔13〕如何看待列宁的这一论点?阿尔都塞认为,这是列宁从黑格尔的哲学观点中读出了唯物主义的内涵。因为在黑格尔论述“绝对观念”的那一章节中,提出了唯物主义的重要命题,即无主体的过程的观点。无主体的过程这一观点,马克思那里也有。早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在费尔巴哈的关于人的本质异化的论点中,加入了黑格尔的观点,即历史是一个异化过程的思想,这样的结合就是把历史看作人的异化的历史。阿尔都塞认为,这种结合是站不住脚的,并且是最终要爆炸掉的,当人的本质和异化的概念通通化为乌有之时,唯物主义的论点就应运而生,这就是无主体的过程概念,这一观点成了《资本论》的理论基础。而“无主体的过程”这一论点正是黑格尔在论述“绝对观念”那一章节中所提到的。阿尔都塞认为,青年卢卡奇不谈论自然辩证法,将辩证法局限在社会历史领域是完全错误的。作为无主体领域的自然,完全存在着历史和辩证法的可能。因此,阿尔都塞认为马克思主义的传统回到自然辩证法的命题上来,是完全对的,在这里可以看出阿尔都塞对恩格斯秉持一种赞赏态度。通过向自然辩证法的回归,马克思主义实际上表明了历史是无主体过程的论点。历史中没有任何主体,当我们看待历史的时候,历史是一种“总是已经”的状态。“历史是没有主体的过程,在历史中起作用的辩证法不是任何主体的作用,无论这主体是绝对的(神)还是仅仅是人类的,历史的起源总是已经被推到了历史以前。”〔14〕因此,卢卡奇通过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看成是一种主客体相统一的辩证法,持一种反自然辩证法的立场;而阿尔都塞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看成是一种无主体的过程的辩证法,持一种维护自然辩证法的立场;二者的对立不过是人本与科学对立在辩证法观上的延续。在黑格尔那里,自然界并不作为一个起源而存在,毋宁说它仅仅是作为一种结果而存在,自然不过是逻辑异化过程的结果,自然的起源在于逻辑学。因此,我们需要正确看待黑格尔的逻辑学。在列宁的观点中,存在着两种对逻辑学的截然相反的看法。一方面列宁对黑格尔将自然视为逻辑学的产物持排斥态度,但另一方面在“哲学笔记”中又认为,逻辑学中特别是“绝对观念”的章节中充满了唯物主义。因此,阿都塞认为必须对黑格尔的逻辑学进行解读。阿尔都塞认为,在黑格尔那里,就逻辑学和自然的关系来说,逻辑学作为起源而存在,并且它主导了以后的历史异化过程。这样一来,逻辑学就是历史异化的主体。但是在阿尔都塞看来,这种貌似合理的论点却经不起对黑格尔逻辑学的认真推敲。因为在黑格尔的逻辑学那里,作为起源开端和主体的逻辑学本身却是否定性的。在黑格尔逻辑学开始的章节,黑格尔用“无”否定了“存在”,这就是说起源在被肯定的同时就被否定掉了。黑格尔哲学的这种自否定性表明,主体被设定的同时就被否定掉,因此,所有的主体哲学和起源的哲学都与黑格尔无涉。在黑格尔的著作中,除了对主体和起源进行否定以外,黑格还特别肯定了过程的观点。黑格尔认为,“绝对观念”不过是绝对方法,而绝对方法只不过是过程运动本身。在黑格尔那里,唯一的绝对只是过程。黑格尔关于过程的哲学深刻影响了列宁,列宁将所谓“绝对”理解为“方法或本身是绝对的过程的概念”,因此,阿尔都塞认为列宁从对黑格尔逻辑学开端那里关于“存在物=虚无”的论述中得出了这样一个观点“:绝对必须消除任何起源和任何主体,并且说:绝对的东西就是没有主体的过程”,〔15〕这一观点是唯物主义的和科学的观点。正是在这一点上,我们才能够看到黑格尔逻辑学中的唯物主义色彩,因此,列宁才说黑格尔论述“绝对观念”的章节中唯心主义最少。在列宁对黑格尔哲学进行解读的过程中,阿尔都塞认为列宁所得出的科学结论,只有从无产阶级的阶级观点和阶级立场出发,进行全新的哲学实践才能够做到。通过上述两个方面表明,在阿尔都塞的视域中,列宁正是基于哲学实践,在对黑格尔哲学的解读中坚守了无产阶级的阶级立场,并形成了无主体的历史观。列宁的这种哲学实践,拒斥了各种人道主义的理论主张和对马克思主义异化理论的过度抬高,因此,符合阿尔都塞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主义阐释。阿尔都塞的目的就在于“以结构性的历史建构消解了历史主体,使历史成为一个无主体的过程以消解人本主义”,〔16〕从而为阿尔都塞针对法国共产党内各种人道主义思潮进行批判提供了理论指导。四、结语从阿尔都塞写作《列宁和哲学》的时代背景来看,阿尔都塞对列宁的解读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其初衷是为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拒斥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蔽障。但从整体上而言,阿尔都塞的理论也呈现出很大的局限性。在马克思主义中将哲学和科学人为分割,不过是《保卫马克思》中意识形态和科学“断裂说”的另一个版本,阿尔都塞强调哲学相对于科学的落后性带有独断论的危险。阿尔都塞对恩格斯实证主义观点的评价是不正确的,为了提升列宁的哲学思想而刻意贬低恩格斯的贡献也是我们不认可的。在此,沙夫的评价或许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阿尔都塞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引发了混乱,制造了科学进步的假象,其本质乃是对实证主义的简单模仿。”〔17〕参考文献:[1]宋凯旋.阿尔都塞论马克思对黑格尔哲学的“颠倒”[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9(3):120-125.[2][3][4][5][7][9][10][11][14][15][法]阿尔都塞.列宁和哲学[M].杜章智,译.台北: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0:44、45、23、50、55、69、71、71、146、147.[6]列宁全集(第18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30.[8]列宁全集(第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363.[12][13]列宁全集(第5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151、203.[16]刘怀玉,张一方.从政治经济学批判哲学方法到当代空间化社会批判哲学[J].学术交流,2019(3):35-47+192.[17]颜岩.人道主义还是结构主义——沙夫对阿尔都塞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的批判[J].马克思主义于现实,2019(3):100-106.


文章来源:《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 网址: http://www.zgkxzz.cn/qikandaodu/2021/0128/953.html


上一篇:批判:体系的艺术 ——论批判哲学的知识批判
下一篇:关于法律教义学科学性的再认知 ——以基尔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