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信息
Navigation

刊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
主办: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ISSN:0253-2778
CN:34-1054/N
语言:中文
周期:月刊
被引频次:29825
数据库收录:
中文核心期刊(2017);CA化学文摘(2013);CSCD中国科学引文库(2019-2020);美国剑桥科学文摘(2013);统计源期刊(2018);文摘杂志(2013);期刊分类:大学学报

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从科学到反思文学理论教学的百年发展与改革路(3)

来源: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4-02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学术视野的不断扩展以及各种西方文论观点的不断译介,童庆炳主编的《文学理论教程》所主张的文学是“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

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学术视野的不断扩展以及各种西方文论观点的不断译介,童庆炳主编的《文学理论教程》所主张的文学是“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的观点受到质疑。“值得商榷的是,《文学理论教程》最终依然把‘审美’(非功利性、情感性等)视做文艺的特殊性质或‘内在性质’,而把‘意识形态’(功利性、认识性等)视做与‘审美’对立的‘外在性质’,在‘审美’与‘意识形态’之间进行了一种二元拆分,而没有看到‘审美’(其实质是艺术活动的自主性)本身即是一种意识形态,是一种历史的、社会的和地方性的知识-文化建构。”[9]这部教材中的本质主义思维,除了体现在“本质论”中,还体现在“创作论”与“文本论”等章节。“我国文艺学教科书的另一个非常突出的弊端是在寻找、建构普遍性知识的名义下,导致文艺学知识的拼凑性。古今中外的大综合是几乎所有文艺学教材的共同特色。这种综合的趋势在越是新近出版的教材中表现得越明显。”[9]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编著的文学理论教材,总是试图涵盖古今中外一切文学实践和现象,在吸收二十世纪下半叶西方出现的各种新的文学理论观点同时,又不时地加入一些中国古代文论观点,以此为基础提出一个具有超验逻辑意义的关于文学本质的界定。为了应对后现代思潮对文学理论提出的挑战并编写更符合实际的文学理论教材,南帆主编的《文学理论新读本》、王一川著的《文学理论》、陶东风主编的《文学理论基本问题》分别于2002、2003、2004年出版。

与此前的教材相比,南帆等编著的教材不再局限于康德提出的无功利的审美观念,也不再以文学的审美属性及其与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为关注焦点,而是从文学观念的产生入手探索建构具有后现代特征的文学理论体系的可能性与可行性。他们反对本质主义与普遍主义,积极吸收并借鉴后现代建构主义思路,提出各具特色的文学理论形态。南帆倡导的关系主义认为:“历史主义与文学理论普遍性的相互交织制造了双重复杂关系。”“两重关系的交叉循环既包含了文学话语与社会历史之间的彼此开放,也包含了文学话语与社会历史之间的角力。 ”[10](3)陶东风以知识的历史化与地方化为基本思路,分析“关于文学的各种言说”的“一致性”与“共识”。“这种‘一致性’与‘共识’的出现是有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的,是与各种非文学因素相互纠缠的,是一种历史性与地方性的话语建构。 ”[11](11-12)与南帆等偏重于借鉴西方理论话语不同,王一川运用西方观念整合中国传统文论资源,提出以“兴辞”“小道”建构文学理论体系。“注重个体生命体验的古典‘感兴’论与注重语言效果的‘修辞’论联结起来,由此而推演出文学是兴辞这一新命题,而文学作为兴辞是中国人的符号实践的一种形式。 ”[12](11)这种编写策略在童庆炳编著的《文学理论新编》与汪正龙编著的《文学理论研究导引》中表现得更为明显。后者指出文学理论教学“少下判断”,“架构一个中西对话、古今对话和师生对话的平台”[2](1)。

三、反思性:后理论时代的教学改革路向

二十一世纪编著的文学理论教材不同程度地受到卡勒的《文学理论》的影响,明确赞同他所提出的泛文化论的文学观念。这些教材积极运用卡勒的文学观念反对以往教材基于审美自律论提出的文学观念,主张应该从文学与非文学之间关系的角度勘察不断变动的文学边界,根据具体的文化语境概括出具有“历史性”与“地方性”的文学观念。但遗憾的是,这些教材没有意识到卡勒之所以提出泛文化论的文学观念,是因为他经过了从文学理论到理论再到文学理论的视域转换。他写作《文学理论》的目的是“探讨文学在理论中的角色,通过把理论带向文学,呈现出理论中的文学,而不是保护二者各自的安全,来纠正这一遗忘”[13](5)。在巴特勒等2000年编撰的《理论留下了什么:文学理论政治学新作》中,卡勒的《理论中的文学》一文总结了他1992年离开文学理论并于1997年返回的学术历程,还进一步指出他的《文学理论》“不仅提出了‘文学是什么’?的问题,还讨论了叙述、诗与诗学以及身份、认同与述行语言等问题。因此,我希望把文学留在理论中,并且我也希望它一直留在那里”[14](276-277)。 卡勒的叙述表明,他的确于1997年回归文学理论,但并不是回到1992年以前的文学理论,而是经历了理论、抵抗理论、“反理论”乃至“后理论”的洗礼以后进入后理论时代的文学理论,而不是理论时代的文学理论。


文章来源:《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 网址: http://www.zgkxzz.cn/qikandaodu/2021/0402/1295.html


上一篇:本源的五个半科学梗
下一篇:论阿尔弗雷德丁尼生在悼念集中的救赎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