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信息
Navigation

刊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
主办: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ISSN:0253-2778
CN:34-1054/N
语言:中文
周期:月刊
被引频次:29825
数据库收录:
中文核心期刊(2017);CA化学文摘(2013);CSCD中国科学引文库(2019-2020);美国剑桥科学文摘(2013);统计源期刊(2018);文摘杂志(2013);期刊分类:大学学报

现在的位置:主页 > 综合新闻 >

官方:扶持科幻产业发展 建立科幻电影科学顾问(2)

来源: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06-25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创新现代科技馆体系。推动科技馆、博物馆、文化馆等融合共享,构建为科技文化品质提升服务的现代科技馆体系。加强物理科技馆建设,开展科普展览教

创新现代科技馆体系。推动科技馆、博物馆、文化馆等融合共享,构建为科技文化品质提升服务的现代科技馆体系。加强物理科技馆建设,开展科普展览教材创新研发,建设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前沿科技体验基地、公共安全健康教育基地,和科普教育资源收藏平台,提升科技馆服务功能。推进数字科技馆建设,统筹农村中学流动科技馆、科普大篷车、科技馆建设,探索多主体参与的运行机制和模式,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能力。

加强科普基地建设。深化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创建活动,构建动态管理和长效激励机制。鼓励和支持各行业、各部门建立科普教育研究基地,提高科普服务能力。在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等公共设施推进科普活动,拓展科普服务功能。引导和宣传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机场、车站、电影院等公共场所等公共场所,强化科普服务功能。开发利用有条件的工业遗产和闲置生产设施,建设科技馆、工业馆、安全体验馆和科普创意园区。

基层科普能力提升工程

《纲要》指出,要建立健全应急科普协调联动机制,显着提高基层科普工作能力,基本建立平战时期应急科普体系。

建立应急科普教育协调机制。利用现有设施完善全国应急科普教育平台,组建专家委员会。各级政府建立应急科普部门协调机制,坚持日常宣传与应急宣传相结合,纳入各级应急工作统筹协调机制。储备和传播优质应急科普内容资源,有效开展传染病防治、防灾减灾、应急避险等主题科普活动,全面推动应急科普知识走进企业、农村、社区、学校和家庭。突发事件形势下,各地、各部门紧密协作,协同深入基层开展应急科普工作,及时做好政策解读、知识普及和舆论引导工作。组建应急科普专家队伍,提高应急管理人员和媒体人员的应急科普能力。

完善基层科普服务体系。建设省级统筹政策机制、市级资源集散中心、县级组织实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站、站)、党群服务中心、社区服务中心(站)等. 作为岗位,志愿服务是基层科普服务体系的重要手段。动员学校、医院、科研院所、企业、科学界、社会组织组建科技志愿服务队伍,完善科技志愿服务管理体系,促进科技专业化、规范化、常态化发展推行群众性订单和社区派遣订单、部门接单、科技志愿服务队订单的订单领取模式。建立健全跨区域科普合作共享机制,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开展全领域行动、全区域覆盖、全媒体传播、普遍参与共享的全球科普行动。

《纲要》还明确了基层科普服务能力提升工程的实施情况。深入实施基层科普行动计划。开展全国科普示范县(市、区)创建活动。加强基层科普设施建设,在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社区图书馆、社区图书馆、社区学院等平台拓展科普服务功能。探索建立基层科普展览展示资源共享机制。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全国科普日、科技周、双创周、防灾减灾日、食品安全宣传周、公众科普日等活动,增强群众理解和支持为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加强专职科普队伍建设。大力培养科普场馆、科普基地、科技出版、新媒体科普、科普研究等领域的专职科普人才队伍。鼓励高校、科研机构、企业设立科普岗位。成立高校科普人才培养联盟,加大高层次科普人才培养力度,推进科普专业设置。

科学质量国际交流合作项目

在科学素养国际交流合作项目方面,《纲要》要求拓宽科学素养建设交流渠道,搭建开放合作平台,丰富交流合作内容,加强文明互鉴,促进价值认同,提升开放交流层次,参与全球治理。

拓宽国际科技人文交流渠道。以提高科学质量、促进可持续发展为重点,充分发挥科学共同体的优势和各种人文交流机制的作用。开展青年交流培养项目,拓展合作领域,提升合作水平。

丰富国际合作内容。深入开展科普教育、传播推广双多边合作项目,促进科普产品的交流与交易。着眼应对未来发展、粮食安全、能源安全、人类健康、灾害风险、气候变化等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共同挑战,加强青年、妇女、教育、媒体、文化等领域的科学文化交流.

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推动科学素养建设国际合作,探索制定国际标准,推动建立世界公共科学素养组织,参与课题发起和设置,在多边活动中积极提供中国方案,分享中国智慧。

此外,《纲要》提出推动“一带一路”科技人文交流。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深化公共卫生、绿色发展、科技教育等领域合作。推动科学质量建设战略、规划、机制一体化,加强政策、规则、标准的对接,推动“一带一路”共建高质量发展。


文章来源:《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 网址: http://www.zgkxzz.cn/zonghexinwen/2021/0625/1796.html


上一篇:科创风暴眼|科学家和明星比拼收入有意义吗
下一篇:培育创新后备人才 我国着力提升基础教育阶段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