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信息
Navigation

刊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
主办: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ISSN:0253-2778
CN:34-1054/N
语言:中文
周期:月刊
被引频次:29825
数据库收录:
中文核心期刊(2017);CA化学文摘(2013);CSCD中国科学引文库(2019-2020);美国剑桥科学文摘(2013);统计源期刊(2018);文摘杂志(2013);期刊分类:大学学报

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为科学精神作传——谈《中国院士》

来源: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09-18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CULTUREMONTFILY曰1997m10B文化月刊编者按:《中国院士》一书为《中国青年报》记者张建伟、邓琮琮合著。本文是“范长江新闻奖”获得者张建伟在其接受中央电视台《读书时间》记者专访

CULTUREMONTFILY曰1997m10B文化月刊编者按:《中国院士》一书为《中国青年报》记者张建伟、邓琮琮合著。本文是“范长江新闻奖”获得者张建伟在其接受中央电视台《读书时间》记者专访的纪录稿基础上,加以修改、审订的。记者:<中国院士)是一部全景式反映中国几代院士精神风貌的长篇报告文学,它不仅展现了中国院士诞生的历史,也再现了中国院士群体的形象,折射出了中国科学的成就史。请您谈谈,这本书是怎样开始创作的?张建伟:应该说,最初的创作动机是为了弘扬科学精神。我以为这是我们中国目前最短缺的东西。每一个院士,他们的成就,都可以创作成一部书。但我们没有这样的能力。但为科学精神“作传”,却是我们这些记者和作家义不容辞的责任。我觉得,弘扬院士们的科学精神,比之搞科普创作和写科学家传记,意义决不在其下。记者:您能先给院士一个大致的定义吗?张:可不可以这样说:每个国家都有许多科学家,科学家中的杰出人物,也就是在科学共同体内公认的成就最大的科学家,才能当选为院士。院士,对于科学家来说,是一种终生的可以表示其最高科学成就的荣誉称号。各个国家的科学院都是以院士为基本成员,并作为学术上的领导人。如果我们把科学比喻为一座金字塔的话,那么,院士就是那金字塔尖上耀眼的明珠。记者:院士制最早是1666年在法国诞生的吗?张:是的。那是17世纪。我们都知道,那时,新兴的资产阶级开始感到科学能给他们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纷纷开始赞助科学,其标志是一批科学研究团体的诞生。这样,随着科学团体的不断扩大,就诞生了科学院。能够进入科学院的科学家需要和一般的科学家有个区别,以表示他的科学成就和科学荣誉都是最高的,是科学泰斗。这样,在1666年,法国皇家科学院诞生时,就把能够进入科学院的科学家称为“院士”。从此约定俗成,世界上著名的科学院都把其成员称为“院士”。记者:看来,院士在法国科学界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张:再高不过了。拿破仑,法国的皇帝!但他也是法国科学院的院士,他对他的“院士”称号比对“总司令”的头衔还要得意,他在打仗时,在所有命令和文告上签名时都要写上:“科学院院士、东征方面军总司令”。可以说,他看待他的院士头衔比他头上的皇冠还要荣耀!顺便说一句,在我们看来,可能就因为拿破仑是皇帝,法国科学院才把院士的头衔献给了他!所谓“官大学问长”!但拿破仑确实是个货真价实的科学家,是位很著名的数学家。是他与11位科学家候选人公开竞争,以数学上的博深造诣,最后才当选为数学部院土的。但一个皇帝是院土,其对法国科学的助动力非同小可:他懂得科学和科学家的价值。他鼓励发明,推广技术,弘扬科学,文化月刊~CULTUREMONTHLY重奖科学创造。我们今天熟悉的罐头,就是拿破仑亲自悬赏下的产物。罐头的发明者——一位工程师,获得了拿破仑亲自授予的1.2万法郎的奖金。今天,还有一句话,叫“科学没有国界”,这,拿破仑也是身体力行。当时,英国是法国的交战国。英国医学家琴纳发明了种牛痘,保守的英国人在报纸上讨论着“种牛痘会不会对人体有害”时,拿破仑已经称琴纳为世界伟人,号召法国人民相信科学,应用这一伟大的发明。记者:中国院士制的诞生比西方迟到了282年,为什么说这是“现代教育和现代科学”在中国的迟到?张:我们可以算一算,就是在今天,培养一个科学家需要多少年,何况在“一张白纸”上建成现代科学体制的大厦:这里也要解释一下。我们说的科学,是现代科学,不是古代科学。现代科学需要现代教育作为基础。我们的古代教育培养出来的都是书生,不是科学家。书生是在科举制度里生活的。他的最高荣誉称号是“翰林”。而只有现代化的教育才能产生现代意义上的科学家。这样说,我们的院士制比西方迟到了282年,就不是偶然的了。因为,没有现代化的教育,培养不出现代化的学子;没有具有现代科学意识的学子,从事不了现代意义的科学研究;没有现代科学研究,便没有产生现代科研团体的基础;没有现代科学团体的存在,就产生不了科学家;没有大量存在的科学家,从何产生科学家中的精英——科学院士?而这条路——这条能够产生出中国院士的道路,中国走了好长好长。将近150年前,大清朝创办同文馆,我们才有了第一所官办的具有现代意义的学堂。将近100年前,1905年,大清朝才彻底废除科举制:这样,在“新学体制”下,才会逐渐产生新的学人和新型的现代科学家。此后便是留学热,学了西方现代科学的留学生们学成回国后,一批进人大学,开创了中国现代教育的诸多新学科。一批直接进入科学领域,建立起中国最初的科学研究机构。中国科学家这才有了通往科学金字塔尖——院士的辉煌起点。然后到了1913年,丁文江创办了中国第一个正规的科学研究机构——地质研究所,形成了中国第一个小规模的政府科研机构。1928年,刚刚全面掌握政权的国民党政府,在南京成立了中央研究院,第二年,又成立了北平研究院。这样,中国科学,一南一北,遥相呼应,有竞争,有合作,开创出中国自己的独立的科研体制。这样.我们中国产生院士的体制才算成熟。这说明,科教兴国,谈何容易!记者:可你在书中说,康熙皇帝就与法国院士有了接触。张:是的,但那是一个皇帝与西方院士的接触,不是两个现代科学体制间的接触。说起来,此事很有意思。我们都知道,康熙皇帝是个很喜欢科学的皇帝。他的宫廷里有西方的懂科学的传教士,像南怀仁、张诚、白晋等。他们的到来,带来了当时西方最先进的一些科学手段,像观象台、(皇舆全览图)等,都是当时交往的成果。记者:后来为什么中断了呢?张:原因很多。当时来华的科学家都是传教士,受罗马教廷的领导,有用科学作为敲门砖,先科学而后传教的意图,而当时的中国宫廷,对这一点是持有不同意见的,照今天的理解,有主张“全盘西化”的,有主张“全盘抵制西化”的,也有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当然,这些提法真正诞生是在晚清时期,但问题争论的实质差不多,这中间还夹杂了中国朝廷和罗马教廷谁是“老大”的“礼仪之争”。这期间地方上发生了一些教案,酿成事端,康熙就下了一道命令:“禁止可也,免得多事厂禁止了传教,也就禁止了西方科学家来华,中断了120年!到了1840年以后,炮舰打人时,滋味已经完全不同。记者:能谈谈中国院士制诞生的情况吗?张:它是1948年诞生的。我刚才说了,这时,中国有了自己独立的科学体制和大批杰出的世界一流的科学家,诞生院士制的时机已经成熟。具体说是1948年9月23日,在南京北极阁开了中国第一次院士大会。后来,这次院土大会产生的8l位院士有50多人留在新中国。记者:但新中国却没有实行院士制,而是实行了学部制,这是什么原因?张:历史上的事情,只能历史地看待它,我们都已经知道院士制的本质是什么。就是科学院由院士组成,院士大会是科学院的最高决策机构,科学院的院长由院士大会选举产生。但我们也知道,在新中国,党领导一切。这在当时被看成是一个很难解决的矛盾。根据院士们的一些回忆资料,当时,科学院如何体现和加强党的领导问题,其实也就是实行院士制,还是实行别的学术体制的问题。毛泽东当时曾亲自主持过讨论和研究,但拿不定主意,于是就向苏联去取经。但苏联是院士制,我们也没学,却发现苏联科学院还有学部,于是就决定在新中国先实行学部制,以为向院士制的过渡。例如,说当时许多科学家还不够院士的资格,应该过渡一下再说;社会科学这一块,如果毛泽东、周恩来都不是院士,谁还有资格成为院士呢?等等。现在看来,有些理由很可笑,但在当时确曾有过这种考虑。于是先成立了学部,否定了院七制。直到1994年,国务院决定,学部制改为院士制,新中国的院亡制才终于与世界接轨。但无论如何,新中国的学部制,是我们院士历史上的一个辉煌的里程碑。新中国的所有重大科学成就,无不与这些学部委员们的名字紧紧相连!记者:您能给《中国院士)这部书一个总体的概括吗?张:我想,它可以称为一部中国院士制的沿革史,一部中国院士的奋斗史,一部中国科学的成就史。我们把这样一部历史,用报告文学的形式撰述出来,以唤起国人学习院士们的奋斗精神、爱国精神和科学精神。我们不敢说已经完美地再现了中国院士的史迹、成就和精神,但我们尽了一份心意,并期待着科学之光普照大地。署


文章来源:《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 网址: http://www.zgkxzz.cn/qikandaodu/2020/0918/418.html


上一篇:《生态环境》的学术质量指标较高
下一篇:跨越难题后的收获--读长篇报告文学《中国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