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信息
Navigation

刊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
主办: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ISSN:0253-2778
CN:34-1054/N
语言:中文
周期:月刊
被引频次:29825
数据库收录:
中文核心期刊(2017);CA化学文摘(2013);CSCD中国科学引文库(2019-2020);美国剑桥科学文摘(2013);统计源期刊(2018);文摘杂志(2013);期刊分类:大学学报

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习近平关于创新发展重要论述的方法论探析(4)

来源: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11-19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4]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 [5]习近平.在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6]习

[4]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

[5]习近平.在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6]习近平.干在实处走在前列——推进浙江新发展的思考与实践[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

[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

[8]习近平.齐心开创共建“一带一路”美好未来: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蓬勃兴起,创新发展成为时代潮流。为此,从方法论视角探讨和研究习近平关于创新发展的重要论述,深入理解和把握习近平关于创新发展重要论述的思想内涵和精髓,有利于贯彻落实新时代创新发展理念,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国制造2025等国家战略,抓住创新发展的时代潮流,更好地推进创新发展实践、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一、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相得益彰唯物辩证法要求我们既要尊重客观规律也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深刻认识和把握客观规律,创造、改变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从而达到改变世界的目的。1.认识规律,把握创新发展机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创新能力,从根本上影响甚至决定国家和民族前提命运”[1],并进一步分析了世界近现代史,具体阐释了英、美等国家抓住科技革命及其引发产业革命的机遇发展自己而一跃成为世界强国的历史经验。同时,纵观中国五千年历史,古代中国的辉煌、近代中国的屈辱以及现代中国的崛起,都与创新有着密切的联系。从历史视角看,创新是国家、民族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社会历史发展潮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进入21世纪以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2]当前,以人工智能、物联网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以机器人、新材料等为代表的先进制造技术不断取得新突破。在科技创新的基础上,世界经济发展的信息化、智能化、网络化不断加强。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世界各主要国家纷纷出台新的创新战略,主要体现在美国、德国等国家的“再工业化”战略。创新发展浩浩荡荡,已成为世界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国际国内、历史与现实的角度,深入洞察到创新是历史潮流,也是当今世界发展新趋势,指出如果“不识变、不应变、不求变”[1]就会错失发展时机,并引用孙中山“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的话语阐明国家的发展繁荣一定要把握和顺应时代发展大势。基于科学认识和把握创新发展的历史规律和时代潮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创新发展的新观点、新论断、新概括,深化了对创新发展规律的认识。2.利用规律,深入推进实施创新发展举措在社会创新实践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把握创新特点,遵循创新规律”[3],反复强调不断推进增强生产力发展的科技创新,改革创新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体制机制,创新发展与上层建筑不相适应的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同时,在深化创新发展规律认识的基础上,他高瞻远瞩,立足国家发展现实,立意国家未来发展高度,强调不断深入推进实施创新战略,不断推进“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深入实施“中国制造2025”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并在全社会大力提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着力解决创新发展中的创新人才、创新环境以及创新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等问题。其中,在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中,强调尊重教育规律,尊重创新人才成长成才规律;在创新人才评价体制中,习近平指出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的现象以及人才“帽子”满天飞的现象反映出人才评价制度不符合创新规律,因此强调创新人才评价机制,建立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以此释放创新人才的创新活力;在创新环境中,强调领导干部“要尊重科研规律,尊重科研管理规律”[2],更好地为科技创新服务;在创新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过程中,强调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3.发挥创新意识,攻克创新发展难题2018年,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表示,创新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九死一生的。面对创新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非常注重创新意识的能动作用,倡导积极发挥创新精神,将创新精神渗透到实践活动的各个方面,“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不断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4],“以改革创新精神抓好党建”[5]。从意识层面出发,面对创新实践活动中的难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是要转变创新态度,由“要我创新”向“我要创新”转变;二是要具有“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创新豪情;三是要具有不妄自菲薄、不妄自尊大、攻坚刻苦、追求卓越的坚定的创新信心和决心。二、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良性互动马克思主义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在实践中产生理论、发展理论、检验理论,并用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以此循环反复,不断推进理论与实践创新,形成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良性互动。1.理论创新厚植于从政实践和我国改革开放经济社会的发展实践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时积极主张推广运用新技术,促进生产,方便群众生活。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习近平总书记在从政路上根据任职地区的实际情况,不断更新理念,不断推进创新举措。他在河北正定县任职时期提出,科技与政策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两大根本动力;在福建任职时提出,科技创新是调整产业结构的根本动力,认为福建在改革开放中应抓住世界产业转移的机遇发展自己的同时调整优化经济结构,不断增强福建经济社会发展的技术新优势、制度新优势;在浙江任职时,根据浙江的发展程度、资源环境等因素,指出“电力、土地、水资源等生产要素短缺日趋严重”[6],成为制约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因此需要创新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思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转向创新驱动,推进“腾笼换鸟”,实现“凤凰涅槃”。当前,我国经济大而不强,在主要依靠劳动力、资源以及投资等要素驱动发展方式下达到了极致,但同时我国人口红利减弱,资源、环境承载力日益趋紧,因而必须要依靠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创造更多驱动力,才能突破发展瓶颈,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实现高质量发展。正是在总结我国改革开放进程中的实践发展经验、科学分析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的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创新发展理念”,以创新作为解决我国发展问题的手段,增强我国发展动力。总之,习近平总书记在自身从政实践以及改革开放的发展实践中,努力推动理论与实践达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不断提出新概念、新论断、新观点,实现创新发展理论的创新。2.理论创新指引新时代创新发展实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果缺乏理论思维的有力支撑,是难以战胜各种风险和困难的,也是难以不断前进的。”[7]创新的实践需要创新的理论指引。在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总结我国发展实践经验教训,立足时代发展的新情况、新要求,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新时代我国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起来进行理论创新,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的充分展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创新发展的重要论述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回答了新时代的中国为什么要创新发展和怎样创新发展的重大理论问题,进而针对性地指导新时代中国创新发展实践。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关于创新发展的重要论述的理论指导下,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创新发展的政策方针,比如,《中国制造2025》《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关于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分配政策的若干意见》,不断完善了产学研创新体系。同时,以“悟空”“墨子”、5G等为代表的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我国科技创新取得巨大成果。事实表明,习近平关于创新发展重要论述的真理性在指导解决新时代中国创新发展的实际问题中得以验证和发展。三、“两点论”与“重点论”辩证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的辩证法原理要求我们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做事情和看问题既要全面、统筹兼顾,也要抓住关键和主流。1.紧抓“创新就是生产力”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强调,“创新就是生产力,企业赖之以强,国家赖之以盛”[8]。从生产力诸要素分析,科学技术本身就是生产力,科技创新渗透、运用在物质生产领域中直接提升以劳动工具为主的生产资料的功能和性质,更大范围作用于劳动对象,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使现有资源变为现实资源,资源产品变为资源商品,利于提高生产效益,增强竞争力,促进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升级。通过制度创新,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平衡好市场与政府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打破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机制体制障碍,更好地促使劳动力、土地、资本等生产要素得以有效配置,引导其充分涌入适合的部门、产业、区域,从而激发生产力发展的活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的力量最终可以转化为物质的力量”[6],先进文化与生产力中最活跃的人的因素一旦结合,劳动力素质会得到极大提高,劳动者的潜力得以极大激发,使得劳动对象的广度和深度得以极大拓展,人类改造自然、获取财富的能力与数量以几何级数增加。因此“要注重文化创新,把文化渗透到经济活动的各个方面”[6],努力挖掘经济的文化内涵,形成鲜明的文化特色,发挥文化力的积极作用,提升经济发展的人文价值。总之,通过科技、制度、文化、管理等各方面创新,有助于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促进国家、社会发展。2.处理好因创新引发的新的社会矛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有助于形成新的增长动力,但创新也会引起“技术落后企业关停并转,带来相当数量的失业”。虽然,创新本身就意味着向上、向好的发展变化,创新的实质效果也是破旧立新、优胜劣汰。但创新事物本身在旧事物“母胎”中孕育成熟的,在此过程中必然会与旧事物相冲突,破坏现存的旧秩序。新秩序未完全建立起,而旧秩序遭到冲击,则会出现新的社会矛盾,使社会经历阵痛,一定程度上引发社会秩序混乱。具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素养的习近平总书记敏锐地察觉到创新就是生产力,同时也觉察到创新也会触发一些新的社会矛盾,引发与之不相适应的不利于经济社会前进发展的因素,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为此,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处理好创新与就业的关系,“既要坚定不移加快创新,也要实施有效的社会政策特别是教育和社保政策,解决增强劳动人口就业能力和保障基本生活问题,确保社会大局稳定”[9]。简而言之,创新虽会引发一些新的社会矛盾,但社会发展若没有创新就没有进步。四、坚持内因与外因相结合马克思主义辩证法认为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且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表明,想问题做事情要坚持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1.坚持自主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越来越依赖于理论、制度、科技、文化等领域的创新,国际竞争新优势也越来越体现在创新能力上。”当前,中美贸易战烽烟弥漫,我国华为、中兴、大疆、大华等高科技公司相继被美国商务部列入实体清单,两国贸易战已延伸为“科技战”,深层次说明不掌握核心、关键、基础技术易被别人“卡脖子”,成为制约自身发展的内在因素,同时也表明自主创新能力是赢得国家间力量对决的关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的问题俨然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阿喀琉斯之踵”。在新时代,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得以大幅度提升,但与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的问题仍然突出,成为制约我国进一步发展的短板和制约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重要因素。时不我待,面对科技创新发展新趋势、寻找科技创新突破口以及抢占经济科技发展制高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掌握核心技术、关键技术,打造自主技术、自主品牌、自主标准,“才能真正掌握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其他安全”[4],而不被其他国家在关键地方、核心领域“卡脖子”,成为制约自身发展的绊脚石。因为“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2]。事实也表明,缺乏自主创新能力,做他国的技术附庸,跟在别国后面亦步亦趋,是无法掌握国家发展自主权的。2.坚持开放创新在创新发展实践中,习近平总书记认为必须坚持自主创新与开放创新相结合,指出“自主创新不是闭门造车,不是单打独斗,不是排斥学习先进,不是把自己封闭于世界之外”[4]。需要“坚持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科技创新,全方位加强国际科技创新合作,积极主动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最大限度用好全球创新资源,全面提升我国在全球创新格局中的位势,提高我国在全球科技治理中的影响力和规则制定能力”。通过开放创新,才能科学研判世界创新发展的形势和趋势,才能有效定位中国自身发展方位,明晰中国创新发展实际,端正创新态度,进而以世界视野谋划中国创新发展的顶层设计,明确中国创新发展的方向和着力点;通过开放创新,才能积极开展世界交流合作,有效学习引进吸收他国先进技术和先进经验,使其内化为自身真正所掌握的关键核心技术,才能充分有效地利用国际国内两种创新资源,有力支撑创新发展的自主权和未来发展的制高点;通过开放创新,才能积极将自身的理论、制度、科技、文化创新成果推向世界,为世界的创新发展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参考文献[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2]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3]习近平.在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4]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5]习近平.在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6]习近平.干在实处走在前列——推进浙江新发展的思考与实践[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8]习近平.齐心开创共建“一带一路”美好未来: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


文章来源:《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 网址: http://www.zgkxzz.cn/qikandaodu/2020/1119/903.html


上一篇:五四精神的历史内涵探析
下一篇:原著原文原理的科学呈现 ——学习《习近平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