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信息
Navigation

刊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
主办: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ISSN:0253-2778
CN:34-1054/N
语言:中文
周期:月刊
被引频次:29825
数据库收录:
中文核心期刊(2017);CA化学文摘(2013);CSCD中国科学引文库(2019-2020);美国剑桥科学文摘(2013);统计源期刊(2018);文摘杂志(2013);期刊分类:大学学报

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五四精神的历史内涵探析

来源: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11-19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2019年4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纪念五四运动爆发100周年,深刻阐释了五四运动的重要历史意义。在新时代的现实背景下纪念这场运动,就需要透过历史本身去挖掘其背后所

2019年4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纪念五四运动爆发100周年,深刻阐释了五四运动的重要历史意义。在新时代的现实背景下纪念这场运动,就需要透过历史本身去挖掘其背后所蕴含的五四运动的精神实质与内涵。

一、五四运动过程简介

1919年召开的巴黎和会,中心议题是讨论“一战”结束后如何处置德国等战败国。而与会的英法美等国对中国政府提出的合理要求置若罔闻,在最后议定的凡尔赛和约中,直接将德国在中国山东所强占的权益转让给了日本。巴黎和会失败的消息首先引发了北京学界的反帝爱国高潮。从北京学生5月4日开始的游行示威,到后来开展演讲、抵制日货、发行爱国日刊等活动,再到全国各大城市罢课、罢工、罢市,声援北京学生的爱国运动,最后以中国全权代表陆征祥于6月28日拒绝在凡尔赛对德和约上签字告一段落。这也宣告了五四运动的胜利。

二、五四运动发生的背景

(一)思想文化领域的新发展

1.新文化运动——思想文化的启蒙

为改造黑暗的社会现实,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在思想上不断反思,对传统的文化观念进行抨击,对封建专制制度进行声讨。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的《青年杂志》(1916年改名《新青年》),成为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新文化运动提出民主与科学的口号。民主与科学,是从国家政治体制与政治文化的角度对现行制度与文化进行的反思。主张反对封建专制制度,争取实现自由民主的共和制国家;反对封建礼教,提倡个性解放;主张以科学的思想理论推动社会前进。新文化运动促进了当时的中国青年在思想、政治、文化领域的爱国激情,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奠定了思想基础和智力来源。

2.俄国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新探索

在探求救国救民真理的道路上,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不断求索。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有力地证明,在比较落后的国家也可以通过革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而获得解放。这让很多人觉得找到了救国救民的良方,那就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让受压迫受剥削的劳苦大众翻身作主人,这是一条新的革命道路的探索。这些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先进知识分子后来成为五四运动的骨干力量。

3.社团组织的发展

一些爱国的进步青年基于共同的政治思想与文化理念而结成一些社团组织。这些社团组织积极开展各项文化沙龙活动,进行思想文化碰撞。立足于当时的社会问题,提出一些先进的思想理念。当时人数较多、影响较大的社团有:新民学会;少年中国学会;国民社;新潮社;北京大学平民教育讲演团;觉悟社等。这些社团组织的发展,为五四运动在全国的开展奠定了组织基础。

(二)高等教育的发展

民国初年,中国封建的科举制度被废除,中国的高等教育制度在学习西方与日本学制的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北京大学在校长蔡元培“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领导下,引进了开放的学风,聘请了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知名人士到北大任教,这些风格不同,才华横溢的老师注重培养北大学生自由的精神与开放的态度,北京大学也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北京大学的青年学生成为五四运动的先锋力量。

(三)工商界力量的增长

由于西方帝国主义国家忙于在欧洲战场的厮杀,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民族工商业,尤其是轻工业在这段时间得到蓬勃发展。参与工商业的人口持续增加,产业工人在五四运动前夕已接近200万左右,在五四运动中,他们成为声援爱国学生的主要力量。

(四)北京政府内部派系的权力斗争

当时北京政府总统、内阁、国会之间在具体的利益博弈中达成某种平衡,时任政府领导者为大总统徐世昌、国务总理钱能训,及“安福国会”幕后领袖段祺瑞。北京政府的政策调整受制于各个党派、各地军阀的利益制约。“五四运动”事件产生的原因与进程其实深受政府内部党派斗争的影响。

(五)民初以来的反日以及国耻情绪

“一战”期间,日本借对德国宣战,强占德国在中国的租借地胶州湾。1915年,袁世凯为首的北洋政府接受了日本向中国提出的二十一条,签字缔结不平等条约《民四条约》,引发了中国知识分子及民众对于日本以及“卖国”的政府的强烈不满。同时,巴黎和会议定的凡尔塞条约对同为“一战”战胜国的中国与日本的态度截然相反,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直接转让给日本,更加激起民族主义的情绪。


文章来源:《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 网址: http://www.zgkxzz.cn/qikandaodu/2020/1119/902.html


上一篇: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条主线<sup>*</sup>
下一篇:习近平关于创新发展重要论述的方法论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