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信息
Navigation

刊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
主办: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ISSN:0253-2778
CN:34-1054/N
语言:中文
周期:月刊
被引频次:29825
数据库收录:
中文核心期刊(2017);CA化学文摘(2013);CSCD中国科学引文库(2019-2020);美国剑桥科学文摘(2013);统计源期刊(2018);文摘杂志(2013);期刊分类:大学学报

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小科学与大科学关系视域下中美科学比较和启示(2)

来源: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09-07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始确立了自由发展为主、政府立法为辅的科学发展道路,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美国绝大部科学研究工作是由私人和企业出资进行的,二战后,美国才确

始确立了自由发展为主、政府立法为辅的科学发展道路,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美国绝大部科学研究工作是由私人和企业出资进行的,二战后,美国才确立了政府支持科学研究的大科学建制。对社会上的自由研究的小科学没有限制,反而立法给予保护,被称之为“为繁荣而自主”大科学体制。而中国的大科学体制,从建国是直接仿前苏联而建,没有前期辅垫,直接实行高度集中的大科学体制。 其次,随着历史的变化,大科学建制也在发生变化,但美国以小科学为基础、以大科学项目为核心的大科学建制未有太在的波动变化,在“为繁荣而自主”的模式基础上随着社会经济的变化经历过“知识转移”模式、“知识委托”模式和“知识共享”模式等,可以认为是“自组织”。“为繁荣而自主的模式正在那儿运转”[4]而中国高度集中的大科学体制,经历了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这一巨大转向的背景,从决定实施科技体制改革开始,贯彻“面向、依靠”方针,再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全面建设创新型国家等,建制变动大,需要改革的地方多,通过前文对中国科技体制改革的介绍,可以发现是依靠政府在各个历史时期对科研体制进行重新“建构”,可为认为是“他组织”,即由科研机构的外部进行。 美国的建制模式的启示有,建立保护小科学产生和发展并能真正地起作用的建制,根据情况的变化进行适当调整。另外,美国私人基金会与政府基金会具有一定的互补性。对没有短期收益只具有长远收益的小科学项目会受到美国政府基金会的资助,对应用科学方面美国私人基金会资助的较多。在这方面给予中国的启示可能是,可以建立层次不同、类型有别的科学研究基金会,一方面,政府层面的,预留一部分科学研究基金支持小科学研究,另一方面,鼓励和支持社会和个人层面的基金会资助小科学开展研究工作。 三、科研模式的比较和启示 从科学史上来看,中国科学研究模式和美国科学研究模式,相同点表现为,在形式上都是投资主体多元,科研主体多元。不同点表现为,相对来说,其一,美国科学的基础研究主要在大学,中国科学的基础研究主要在国家科研机构,大学承担基础研究正在渐渐壮大;其二,美国的企业是技术创新主体已确立,中国的企业是技术创新主体正在形成和发展中。 虽然中、美两国科研模式在形式上都是投资主体多元、科研主体多元,但两国有明显区别。美国是“主体多元、高校主导”;中国目前是“二元主体,政府主导”。美国小科学主要在大学,中国主要在国家科研机构,中国高校现阶段在承担提供创新知识这一历史功能上未能占主导地位。美国企业是技术创新的地位已确立,而中国企业技术创新主体正在快速地形成和发展中。 从历史上来看,客观地说,二战后,美国科技管理者万尼瓦尔·布什在《科学—永无止的前沿》中提出要重视以探索自然规律和寻求知识为目的的小科学,得到美国支持和实施,虽然美国大科学项目很多,但没有放弃巩固并扩大美国小科学的基础地位,重视依靠科学和教育来提升美国的国家竞争力。对中国的启示有,“小科学”的主体不仅仅是国家,重要的是企业、高等学校等,特别是后者自发地从事科学事业的意愿的形成。中国在“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和引领未来”时,在跟跑、并跑甚至在部分领域领跑世界科技发展时,建立广泛的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小科学”,提升并扩大小科学的基础地位。 美国的模式并非就是唯一的或是最好的,中国的模式就一定非要实行美国那样的模式。笔者想强调的是,无论那种模式,在其发展过程中,在重视大科学项目的同时,从长远看,都需要重视小科学的基础地位和培育小科学产生和发展的环境。在这里,只想再重申这一点:美国现在科学发展模式是美国长期历史演进而来,是美国人自己探索出的符合美国特色的模式,这其中的一些方法是值得我们学习的,特别是其重视小科学的传统。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小科学基础地位开始提升。“航天工程”、“探月工程”、 “天眼”等大科学项目的实现,数控机床、核电、集成电路等重大技术装备制造水平和自主化,高技术研究和高新技产业化等都显示了小科学的基础地位的提升,为中国科学提供了新的分岔点和增长点、提供了“涨落”,为中国从科技大国向科技强国迈进提供基础性的支撑,有理由相信中国科学明天会更好。 [投稿日期]2018-03-06 小科学和大科学概念是由上个世纪60年代美国科学社会学家D·普赖斯在《小科学、大科学》一书中首次提出,普赖斯主张,从时间上看,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的科学都属于小科学之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人类进入大科学时代。从逻辑角度来说,一般认为,小科学是以分散的、个体的或随机组合小规模的方式来进行科学研活动。大科学包括大科学工程、分布式研究等,是以社会化、集体式、有组织、大规模的方式来进行科学研活动。从科学史上来看,大科学产生和发展依赖于可供选择的、大量随机“涨落”小科学,同时,在大科学这一“大的时间箭头”下,也会促进广泛的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小

文章来源:《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 网址: http://www.zgkxzz.cn/qikandaodu/2020/0907/329.html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2018 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简介